公元1206年,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草原上的各个部落,建立起了大蒙古帝国,此后兵锋尽出,先后攻灭了西辽、西夏、花剌子模等政权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成吉思汗去世后,其三子窝阔台继位,他继承父亲的遗志,南下灭了金朝,在位期间,任用契丹人耶律楚材为中书令,开始实施汉法,为后来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。

窝阔台之后,他的养子蒙哥继承大统,并在其去世后,成为了大蒙古帝国的当家人,蒙哥去世之后,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之间爆发了汗位之争,分裂了蒙古帝国。

公元1260年,忽必烈即位称帝,建元中统,定都上都,11年后,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,之后发起了对南宋流亡政权的进攻,彻底结束了自唐末以来的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。

元朝的建立,历史进入了全新的纪元,可对于中原的百姓来说,却是噩梦的开始,尤其是中原那些高傲的读书人,简直从天堂跌入了炼狱。

宋太祖赵匡胤开国建立宋朝之后,他对武将深深忌惮,便开始竭力压缩武将的权力和地位,并且大力提高文臣的地位,以他们来牵制武将,这就让宋朝的读书人幸福感满满。

但是到了元朝,这些马背上的统治者信奉的是谁胳膊粗谁道理大,根本不买孔老夫子的账,所以在元朝“读书无用论”并不是歪门邪说,而是无可辩驳的事实,以至于当时的读书人能改行的绝对不读书。

不过其中却有一个非常另类的读书人,他觉得读书本就是一个人该做的事情,哪怕不能当官,这事也不能落下,这境界还真让当时的其他读书人汗颜。

此人名叫张养浩,一个令元朝统治者十分头疼的文人。

在他赶赴陕西救灾途中写了一首诗,其中的8个字道尽了当时社会的黑暗。

特立独行

元世祖至元七年,忽必烈已经当了近十年的皇帝,但是中原大地上的读书人的地位并没有明显的好转,甚至这些年里,根本没有举行过一次正式的科举考试。

在这些元朝统治者的眼中,汉人儒生的地位和乞丐妓女相当,当真令天下读书人倍感蒙羞。

这一年的山东济南一户富裕的平民家庭出生了一位男婴,孔孟之乡的文化厚重,让父母为他起了一个非常正派的名字:张养浩。

张养浩祖父曾经从戎,为家庭积攒了一些钱财,到了他的父亲张郁那一代,读书实在是没有任何出路,他便响应了元朝的大政策放弃了读书人的身份下海经商去了。

经过一阵摸爬滚打,他们老张家还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小康家庭,张养浩长大点之后,便热衷于读书写字,而且到了近乎痴狂的程度。

当别人都在为孩子不读书时而忧心忡忡的时候,张郁却为儿子的痴狂而发愁不已,甚至特意安排家人,只要天黑就要将家中的煤油灯给藏起来,不让张养浩继续看书。

可是即便如此,张养浩还是对读书很着迷,一到天黑便想方设法寻到光亮的地方继续看书。

张郁实在是没有办法了,便随儿子去了,毕竟他们老张家不差钱,也不期望张养浩将来能光宗耀祖,更何况,当时的读书人也根本没有机会光宗耀祖。

至元二十五年,十九岁的张养浩游览白云楼,意气风发的他,挥笔写下了《白云楼赋》,人们争相传抄,以至于张养浩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大才子。

这篇文章传到山东按察使那里之后,他破例接见了张养浩,并且将其提拔为了东平学正,相当于当时的教育局局长。

坚辞不受

年纪轻轻的张养浩却当上了教育局局长,在很多人看来,这着实光鲜无比,但实际上,张养浩根本没有太多权力,因为当时没有考试,也没有教育,他的局长充其量只是一个临时工。

后来张养浩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,在元朝的官场上步步高升,甚至还成为了中书省参知政事,这绝对属于元朝高层核心决策圈。

可是张养浩在人生最意气风发的时候,却选择了急流勇退,当然他并不是觉得当官没意思,而是觉得自己的头不够铁,因为元仁宗去世了,继位的是性格怪戾的元英宗。

这位仁兄的眼中根本没有友善,只有杀戮,凡是惹到了他的人,一律杀头,作为数代元老的张养浩自然明白这时候可不是逞强的时候,所以才递上了辞职书,回家养老去了。

元英宗被暗杀后,朝堂之上血流成河,为了争夺皇帝的位子,他们大打出手,皇帝当真成为了大家轮流做的职业。

这些皇帝上台之后,他们都会将目光盯向在家中养老的张养浩,毕竟如果能将他请出山,那就是给自己装点了门面。

张养浩自然不傻,所以对于朝廷连续七次的聘请,他都固辞不受,但是在第八次的时候,张养浩却不能不出山了,因为陕西闹起了大旱灾。

出山赈灾

闲居在家的张养浩,动了恻隐之心,他不忍百姓受苦,所以当朝廷任命他为陕西行台中丞的时候,他没有拒绝,因为这个官的主要工作就是:救灾。

史书中对陕西这次灾情的记录仅仅只有五个字:大饥,民相食。

多么痛的五个字,当时的情况已经到了人吃人的地步,一身正气的张养浩如何能坐视不管,所以他拖着已经六十岁高龄的身体,义无反顾踏上了救灾的道路。

在去往陕西的途中,张养浩看到了饿殍遍野的人间惨象,他将自己的家产全部拿出发放给沿途的灾民,并写了《山坡羊·潼关怀古》,诗曰:

峰峦如聚,波涛如怒,山河表里潼关路。

望西都,意踌躇。

伤心秦汉经行处,宫阙万间都做了土。

兴,百姓苦;亡,百姓苦。

这首诗的最后8个字,可谓是道尽了当时社会的黑暗,也揭露了封建社会下,民众的凄惨生活,原来无论朝代更替多少次,百姓都是最苦的人。

张养浩到了陕西之后,内心悲痛不已,多次上书朝廷请求发放救灾粮饷,可此时的元朝已经行将就木,贪官污吏横行霸道,粮饷根本到不了灾民的手中。

张养浩对此气愤不已,他便鼓励商人往陕西运送粮食,并许诺这些商人,谁运送的粮食多,便能得到大官,就这样,粮食才得以源源不断运送到陕西的灾民手中。

张养浩拖着年迈的身躯,夜以继日的救济灾民,最终他倒在了救灾的路上,再也没有站起来。

陕西的灾情缓解了,张养浩却这样被累死了,他的死讯传出,关中之人悲痛不已,仿佛失去了自己的父母。

张养浩,终究成为了元朝最令人怀念的读书人……

# 顶端作家造星计划 ##顶端夜读#

参考文献:《元史》等。

关键词: